师亚楠:中国航天发展的底色是和平与合作
来源:环球时报
北京时间11月1日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此次任务创下多个“首次”——首次搭载实验室老鼠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首次涵盖“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的航天员组合,更将在任务期间迎来巴基斯坦航天员的短期飞行。这一连串突破,是中国践行其在外空法框架下和平利用外空、推动国际合作承诺的又一具体实践。正如《外空条约》前言所述,“为和平目的而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所取得的进展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中国航天的发展,始终以国际外空法体系为准则,在实践中恪守“和平利用”与“国际合作”原则,致力于将太空构建为人类共同进步的疆域,而非零和博弈的赛场。
长期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致力于科学探索、技术验证与人类福祉。本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搭载的实验室老鼠旨在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其成果将为未来长期载人深空探测奠定科学基础,完全符合《外空条约》“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的宗旨,以及其第一条所倡导的“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的原则。同样,中国将择机安排一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参与短期飞行,更是对《外空条约》第三条“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了解”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这种基于《外空条约》精神的开放式合作,与某些国家的排他式合作,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起步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在提升中国科技实力的同时,也为全人类探索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方将采回的月壤向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开放借用申请,截至2025年7月,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了共享研究。更具典范意义的是中国空间站(“天宫”)项目。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项目。首批入选项目中,包括来自17个国家的9个科研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以上举措都完美体现了《外空条约》第十一条中为促进国际合作而将外空活动结果通告全世界和国际科学界的精神,并为未来国际社会建立资源或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宝贵的中国样本。
除了《外空条约》本身,中国航天也在尽最大努力,为全人类所共同关切的灾害救助、气候治理等议题贡献力量。自2007年正式成为《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减灾合作机制成员后,中国多次对受灾的机制成员迅速响应,施以援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更是弥补了原有全球导航资源的不足。作为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北斗系统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开放、可靠的服务,以实际行动将条约条款落到实处。中国拥有的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也主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方案。在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中国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此前,中国气象局已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气象部门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搭建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并牵头承担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这些举措都与中国坚持的外空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的原则一脉相承。
随着外空治理向软法引领的模式转变,中国参与外空治理也实现了从“遵守”到“建设性参与”的演变。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制定的《空间碎片减缓准则》,并已公开进行多次碎片减缓与在轨服务技术试验。而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中国将联合国外空委发布的《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列为外空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并向国际社会承诺将以该准则为指导积极开展国内执行。中国正将其在航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参与塑造未来外空国际规则的法律智慧。
中国航天事业的征程,其底色永远是和平与合作。神舟二十一号的航程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是国际外空法的坚定维护者,更是以务实行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引领者。(作者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
延伸阅读:
新能源汽车“银十”热销 多家车企交付量破纪录
证券时报记者 吴志10月是车市传统“银十”销售旺季。11月初,多家车企披露的2025年10月产销报告显示,其新能源汽车交...
财经观察:牵手英伟达,韩国瞄准AI“全球前三”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黎枳银 环球时报记者 肖震冬】编者的话:全球人工智能(AI)芯片巨头英伟达10月...
智源悟界·Emu3.5 开启新赛道,多模态世界大模型新纪元到来
2025年10月30日,智源研究院(下称“智源”)在北京举办“悟界·Emu系列技术交流会”,智源院长王仲远、智源多模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