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走路,奔向具身智能:理想的下一站
将智能汽车定义为“空间机器人”的李想,正以创始人的角色重返“一线”,一步步将理想塑造为一家真正的具身智能公司。
11月26日,理想汽车发布最新财报,三季度实现营收274亿元,剔除MEGA召回预估成本后的季度毛利率20.4%。对这家财务表现一向稳健的公司而言,这个数字并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点:一是纯电产品在三季度取得关键突破,二是在研发投入和产品定义上,AI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各种内外部挑战中,理想加速完成了公司进化的“三级跳”。
第一个十年,理想凭借两大爆款车型成为增程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头羊。发力纯电后,理想i8与理想i6累计订单突破10万辆,完成了“增程+纯电”的双路径布局。
随着AI能力的持续投入与垂直整合完善,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为可感知、可学习、可进化的空间机器人。因此,具身智能是理想汽车要迈上的第三个台阶。为此,它把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的一半——60亿元,投入人工智能领域。
用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的话说,下一个十年,理想选择了具身智能这道“最难的题”。
从爆款车到“空间机器人”
在二级市场,最牵动投资者情绪往往不是财务数据,而是一家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和想象空间。
财务指标是基本面,要求稳健。今年三季度,理想汽车季度营收274亿元,前三季度总计营收835亿元,在新势力车企中继续领跑。季度毛利率也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水平,剔除理想MEGA召回预估成本的影响后20.4%,现金储备达到989亿元,公司经营的韧性可见一斑。
这份漂亮的成绩单,得益于理想在过去一年多打出的另一张王牌——纯电。
在增程产品的基本盘之外,理想MEGA拔得50万+纯电市场头筹。自理想i8于8月20日开启交付以来,i系列纯电SUV累计订单已超过10万辆。
理想的纯电产品并非没有经历质疑和挑战,但在李想坚定的掌舵之下,这家创始人特色鲜明的新势力公司已经实现稳稳地“两条腿走路”。
有了稳定的基本面,才有底气画一张更宏大的蓝图。
理想汽车的新故事,是从“造豪车”到“打造空间机器人”。重要的是,从今年三季度开始,外界开始正视这个具身智能的新故事。
在李想看来,就像电影《霹雳游侠》和《赛车总动员》中描述的那样,智能汽车是机器人的核心形态之一,也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具身智能产品”。它有“眼睛”“耳朵”的感知能力,有大脑和神经的模型能力,并运行在规则可控的道路体系中,是最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的“机器人”。
在新一代的汽车产品上,过去几年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
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在理想i8上实现量产上车,9月向AD Max用户全量推送,10月VLA月度使用率达到91%——更高的用户渗透率,也能够反向让模型变得更聪明。
纯电与增程双路径的背后,正是理想把汽车视作“空间机器人”的一体化推进——在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中训练与验证感知、决策与执行的闭环能力。
在此为核心,理想汽车启动了一系列研产销组织一体化变革,提升协同效率,服务于AI时代的新战略。
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产品为王,这个朴素的真理被反复验证。
从理想L9、小米SU7到Model Y,一款能在特定时间周期穿透某个细分市场的极致产品,不仅能席卷巨大的流量和销量,往往也是在企业陷入低谷时力挽狂澜的胜负手。
在AI时代,要想跑得更快、更远,致胜点仍然是把产品做到极致。
极致产品背后是创新
极致的产品,在理想汽车的几次重要“逆袭战”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2018年,在融资难、增程路线不被看好的背景下,六座“奶爸车”理想ONE成为爆款代名词。2022年,对标百万豪车的理想L9让“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行业竞相跟随的标配,也让理想跻身市值直追比亚迪的头部新能源车企。2024年,MEGA实现了从造型争议到50万+高端市场第一的逆风翻盘。
成功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很多人没有意料到,这几个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创新,后来都引来了行业的跟进。
增程路线、六座布局、纯电,几个构成理想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定义和数次关键性的战略决策,背后都离不开李想的主导。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人人称赞李想是天生的产品经理,他本人也的确擅长并乐于扮演这一角色。
所有人都喜欢乔布斯、喜欢苹果,李想的想法是,“理想为什么不能是?”
理想i8上市后,李想宣布未来所有产品都会减少SKU,回归理想ONE和L9时代,每款车把一个配置打造到极致,提供最强产品力和性价比,回归产品创新的本质。
过去,李想比较抵触堆配置,但在最近的一场内部反思会上,他重新定调:“以后该卷就卷,不再做凑合的产品,做不到让用户惊艳的产品,就不要做。”
做好纯电不是终点,“可持续进化的空间机器人”才是理想汽车的下一个方向。
在李想看来,过去几年行业在“智能终端”上的大部分创新,本质上是把智能手机的功能搬到车里,这些投入对用户价值的提升非常有限,甚至是企业的自娱自乐。
而他试图实现的创新,是构建一套不同于语言智能的、没有任何第三方可以完整提供的全新的AI系统,包括感知、模型、本体,在每一个环节全系统地去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从而让下一轮自动驾驶的性能提升5~10倍。
这要求产品定义与AI底座双轮共进:从芯片到星环OS,再到XCU,让感知—计算—控制形成真正的系统化能力。这也是理想汽车在过去三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具身智能完整系统的技术储备。
把护城河挖宽挖深
从“最不被看好”到行业领头羊,理想划出了一条漂亮的成长曲线,它的成长路径证明,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时的市场位次,短期起伏不改长期趋势。
在市场竞争激烈而复杂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一家企业都在加固核心竞争力底座的同时,致力于把护城河挖得更宽更深。
从理想ONE的“单点突破”,到L系列的“家族化爆款”,再到纯电、增程双轮驱动,理想的“三级进化”并非简单的路线叠加,而是在拓宽场景的同时尝试构建系统化创新的能力,包括芯片、基座模型、底层操作系统(星环OS)、XCU整车域控制器等领域全面自研。
2025年,理想汽车计划研发投入120亿元,其中超过一半花在了人工智能领域。当AI相关投入在研发中占比持续提升,理想正在将产品创新升级为底层技术创新,构筑面向具身智能时代的长期壁垒。
创业的第二个十年,李想选择了一条更难、更具挑战性的路,他相信这是“新时代给予汽车企业和创业者们最好的机遇”。
在这条漫长的马拉松赛道上,创新仍然是穿越周期的唯一通行证。只有补齐能力,理想才能在下一个赛段继续跑到前列。
为此,理想汽车宣布回归创始人模式,以统一指挥与更快决策,帮助理想在第三代产品与具身智能的关键窗口期,把产品创新与底层技术创新打通,向“具身智能公司”迈进一步。
李想相信,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千亿收入只是起步”。
作者 | 于米
封面来源:理想汽车官方
延伸阅读:
推荐系统真正「懂你」:快手团队在NeurIPS 2025提出新成果TagCF
每天,推荐系统都在捕捉我们的兴趣与偏好。从刷过的视频到停留的直播间,算法总是聚焦在「内容」的理解上,推断用户喜欢哪类视频...
院士选举:如何保障学术公正,回归纯粹的荣誉属性
图源:Unsplash / Element5 Digital今年新当选的 144 位院士名单公布后,围绕院士选举的评审方...
华为Mate 80 Pro Max手机备件价格公布,屏幕单体留件价1399元
IT之家 11 月 27 日消息,华为 Mate 80 Pro Max 手机备件价格现已公布,更换屏幕单体的留件价是 1...
TPU算力狂热席卷而来! 三大关键词贯穿新一轮AI投资热潮:ASIC、光互连与存储
智通财经APP获悉,随着美国科技巨擘谷歌在上周重磅推出Gemini3 AI应用生态之后,这一最前沿AI应用软件随即风靡全...
5亿热钱砸向清华AI Infra明星:最大化算力效能筑造智能体基建
henry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成立两年半,再添近5亿元A+轮融资——截至目前,无问芯穹已累计吸金近15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