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光的“指纹”(下):如何将光学分析实验室“装进”芯片
在上篇中,我们回顾了光谱学如何成为科学家手中解读物质“光学指纹”的利器。但传统光谱仪的“庞大身躯”仍是其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枷锁。如今,一场由微型化带来的变革正在打破这一局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武汉大学的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出像芯片一样微小的紫外光谱仪,将实验室级别的分析能力,凝聚在方寸之间。本期(下篇),我们将深入这项突破性技术的核心,看它如何以精巧的设计与前沿的算法,为我们开启一个“无处不光谱”的感知新时代。
虽然光谱仪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接触过它的“简化版”。比如交警使用的呼气式酒精检测仪和地铁的液体安全检测器,很多都采用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尽管这些光谱设备性能普通、功能简单,但仍有手掌大小,更遑论性能更优、功能更完备的实验级光谱仪了。
某种呼气式酒精测试仪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为了突破这一局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孙海定教授iGaN实验室,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微型化紫外光谱仪芯片,单个像素的尺寸仅为300μm×300μm,光谱分辨率和响应速度却不输传统紫外光谱仪。
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依赖传统的几何分光与机械扫描,而是基于氮化镓(GaN)基垂直级联n-p-n光电二极管阵列,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高精度光谱探测与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
其中,n-p-n光电二极管由两个不对称的p-n二极管垂直级联组成。不考虑漏电和反向击穿的情况,二极管具有典型的单向导电特性,其电流只能从阳极流向阴极,无法反向导通。
即当二极管两端施加正向电压时(不考虑导通电压),二极管进入“开启”状态,正向电流随正向电压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当二极管两端施加反向电压时,二极管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反向电流几乎为零。
垂直级联n-p-n光电二极管结构示意图(左)及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左)及Wikipedia(右))
光电二极管与常规二极管基本相似,但当有能量充足(大于材料的禁带宽度)的光子照射在光电二极管上时,会激发结区的半导体材料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光电流,改变二极管的电流大小,从而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外加电场为负时,光生电子-空穴对快速分离并流向外电路,使反向电流显著增大,因此反向偏压下光电二极管的光信号转换效率、响应速度和检测灵敏度都显著提升;而正向偏压下,光电二极管的光生电流被正向导通电流掩盖,失去光敏功能,与普通二极管几乎无异。
光电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随外界光照强度的变化
(图片来源:作者绘图)
对于常规的氮化镓基(GaN)或铝镓氮基(AlGaN)光电二极管而言,它们仅能对单一波长附近的窄波段紫外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响应,该波长由材料的禁带宽度唯一决定。为了扩大二极管对紫外光的响应带宽,孙海定教授iGaN实验室团队(以下简称iGaN团队)生长了一层铝组分梯度变化的AlGaN外延层,使该材料的禁带宽度随Al组分变化,实现了从250nm从(Al0.6Ga0.4N,深紫外波段)至365nm(GaN,近紫外波段)的宽光谱连续调控。
Al0.6-0Ga0.4-1N外延层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对应的X线能量色散谱元素分布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进一步地,iGaN团队将一个常规的GaN基二极管(顶部)和一个梯度渐变的AlGaN二极管(底部)反向垂直级联在一起,以此实现了电可调谐的双向光谱响应,使器件具备了紫外光谱分析的可能性。当有未知光线照射时,该级联光电二极管主要有三种工作模式。
n-p-n级联光电二极管在不同偏压下工作时的光谱响应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在负偏压状态下(V<0),底部二极管反偏工作,顶部二极管正偏导通(类似于单向导线)。此时,底部二极管产生大量的电子-空穴对并形成反向的光电流,由于两个二极管方向相反,底部二极管的反向电流恰好与顶部二极管的正向导通方向一致,因此可顺利正向通过顶部二极管,最终形成稳定的光电流回路。得益于梯度渐变的AlGaN二极管的宽光谱响应特性,此时器件呈现宽带响应。
在正偏压状态下(V>0),底部二极管正偏导通,顶部二极管反偏工作,器件主要响应常规的GaN基二极管对应的长波长波段。
在零偏压状态下(V=0),当入射光为波长较短时,电子-空穴对主要由底部二极管产生;当入射光波长较长时,底部与顶部的二极管均能产生电子-空穴对,但由于两个二极管方向相反,两组电子-空穴对会相互抵消,最终器件仅保留对短波长光的窄带响应。
由于该器件在不同偏压下、对不同波段紫外光的响应程度不同且具有充分的正交性,因此该级联光电二极管能够通过外加偏压,调控光谱仪的响应特性,从而实现电压可调的双向光谱响应。该器件的峰值波长精度约为0.62nm,响应速度小于10ns,工作带宽为250-365nm,此前的微型光谱仪无法覆盖这一波段。采集该器件的光响应数据,并将其用于算法训练后,便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DNN)的重建算法测量未知入射光的光谱。
单个级联光电二极管(上)及片上光谱成像仪(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在此基础上,iGaN团队进一步制备了10×10的级联光电二极管阵列,每个阵列的总面积仅为1×1平方厘米。基于已有的数据模型和重建算法,iGaN团队最终构建出一个微型片上光谱成像仪,并且每个二极管均可作为独立的紫外光谱分析仪。
微型光谱成像仪芯片的示意图(左)及键合引线在PCB板上的实物照片(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为验证成像仪芯片的性能,iGaN团队利用其对橄榄油(A)、花生油(B)、动物油(C)和牛奶(D)四种有机物液滴进行了光谱成像,并通过其在紫外波段的吸收特性,清晰呈现出四种材料的空间分布及透射特性,测试结果与商用光谱仪高度一致,空间分辨率高达300μm×300μm,进一步验证了光谱成像芯片的可靠性。
光谱成像仪芯片与商用光谱仪测得的有机物透射光谱对比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相较于传统光谱仪,这款微型光谱成像仪在显著缩小体积、提高空间分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具有更高的便携性、灵活性和可集成性,在许多全新场景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
光谱成像仪芯片在不同波长下重建得到的样品光谱图像(左)及样品照片(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例如,微型光谱仪能够轻松搭载于无人机和机器人中,能够突破人工检测的场景限制,在环境监测、工业巡检、农业生产等领域实现高效、精准且无人化的作业,大幅拓展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边界;微型光谱仪成本较低,能够与其他传感器相互集成,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监测系统,实现多参数协同监测的立体化感知,形成覆盖广、密度高、全流程的监测网络。
更重要的是,芯片化的光谱仪或光谱成像仪能够轻易集成到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中,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识别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鉴别珠宝首饰的材质真假、检测呼出气体的特定成分、判断饮用水的纯净度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这种便携式光谱检测手段,不仅打破了传统光谱分析对专业场景、大型设备的依赖,更让普通大众能以极低的门槛享受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或许不久后,微型光谱仪将重新定义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边界,为智慧生活与产业升级注入全新动能。
参考文献:
[1]Yu, H., Memon, M.H., Yao, M.et al.A Miniaturized Cascaded-Diode-Array Spectral Imager.Nat. Photon.(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5-01754-6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梁坤 高志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延伸阅读:
法国巴黎银行:微软(MSFT.US)与OpenAI修订协议落定 为AI进一步加速铺平道路
智通财经APP获悉,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周二表示,微软(MSFT.US)与OpenAI修订的协议为“人...
解码光的“指纹”(下):如何将光学分析实验室“装进”芯片
在上篇中,我们回顾了光谱学如何成为科学家手中解读物质“光学指纹”的利器。但传统光谱仪的“庞大身躯”仍是其走向更广阔天地的...
四维超声技术清晰呈现器官细微血流,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疾病提供新视角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法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全新超声成像技术,首次在四个维度(三维空间+时间)对活体心脏、肾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