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家研发太阳能人工植物,20天可净化95%放射性铯污染土壤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9月25日消息,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近日宣布,成功开发出一种太阳能驱动的人工植物装置。该装置可在20天内将受放射性铯污染的土壤净化率提升至95%以上,为核事故污染区域治理及受污染农田修复提供了开创性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引发全球环保与核安全领域广泛关注。
据研究负责人成景均教授介绍,这款人工植物装置的核心创新在于模拟自然界植物的蒸腾作用原理。装置无需外部电力供应与额外水源补给,仅依靠太阳能即可实现持续运行,实际应用中只需简单安装,无需配套复杂辅助设施,大幅降低了现场操作难度与使用成本。
放射性铯尤其是铯-137同位素,因具有约30年的半衰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长期威胁。该物质易溶于水,可在生态系统中快速扩散,不仅会被农作物、牧草等吸收,还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最终积聚在人体肌肉与骨骼中,显著增加癌症发病风险及器官损伤概率。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大片土地受铯污染,当地农产品、海产品安全性长期备受担忧,凸显土壤放射性污染治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当前,含铯废水虽可通过吸附材料进行处理,但土壤放射性铯污染净化仍是全球性难题。研究团队在新闻稿中指出,长期以来,业界应对土壤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手段是将污染土壤挖出后集中处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还会对地表植被、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此前,科研人员也曾尝试利用天然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但天然植物净化效率低下,且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更关键的是,吸收了放射性物质的植物本身会成为新的放射性废物,面临二次处理难题。
相比之下,韩国团队研发的人工植物装置有效突破了这些局限。该装置可直接插入污染土壤中,其“茎干”结构在太阳能驱动下,能将土壤中含放射性铯的水分抽取出来,携带溶解态铯离子输送至装置顶部的“叶片”部分。“叶片”内部搭载特制吸附材料,可高效捕获铯离子;净化后的水分则通过自然蒸发重新回归土壤,形成闭环循环,整个过程无需额外补充水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装置具备优异的可重复使用性能。当“叶片”内的吸附材料达到铯饱和状态时,可便捷更换;废弃“叶片”经酸性溶液清洗后,其中的铯元素可被有效去除,吸附剂还能多次回收利用,既降低了长期使用成本,又减少了二次废弃物产生,进一步减轻环境负担。
实验数据显示,传统土壤放射性铯污染修复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而该人工植物技术将这一周期大幅缩短至20天,且净化率超过95%。由于装置完全依赖太阳能运行,无需接入电网,在偏远核污染现场、农村污染农田等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具有极强的适用性。(纯钧)
延伸阅读:
新势力车企第二家,零跑汽车第100万辆车下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林子)9月25日,零跑汽车正式宣布第100万辆整车下线。继理想汽车之后,我国拥有了第二家下线车辆超...
雷军:不少人有偏见,固执地认为小米没啥技术、就是组装厂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张广凯)“不少人对小米有偏见,固执地认为,‘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东西便...
特斯联与紫光云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构建通用AI算力产业
近日,特斯联与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能力协同。据悉,特斯联将深度...
晶晨半导体递表港交所 中金公司及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晶晨半导体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及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系统级半导体系统设计厂商,提供智能终端控...
头部企业持续加码AI投入 重塑产业生态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经济参考报》9月26日刊发记者郭倩、陈涵旸采写的文章《头部企业持续加码AI投入 重塑产业生态》...